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主要是由于吸烟等原因引起气道狭窄或肺气肿等结构改变,导致呼吸气流受阻,感到呼吸费力或透不上气,常伴有咳嗽、咳痰等不适。因为慢阻肺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前期没有什么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而一旦有了症状,患者肺功能可能已经损失50%左右,对人体危害极大,因此慢阻肺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门诊就有一位八十多岁的慢阻肺患者,有吸烟史40余年,约每日2包,自戒烟后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秋冬季节多发,直到症状加重且伴有胸闷、气急气促、四肢乏力、食欲减退,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等症状,来我院就诊。
于门诊查胸部CT示:慢支肺气肿伴感染;冠脉、主动脉壁钙化;右侧胸膜腔少量积液。门诊拟“1、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2、肺部感染;3、慢性阻塞性肺病;4、胸腔积液”收住入院。患者表示自起病以来,神志清,精神软,胃纳差、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改变。
查体:桶状胸,节律欠规则,叩诊浊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影像检查:两侧胸廊饱满,两肺纹理明显稀疏、紊乱表现,内含多发含气透亮影,两肺叶散在多发斑片状模糊影;气管及各叶支气管通畅;纵隔窗显示肺门及纵隔见多发小淋巴结影,心影饱满,冠脉主动脉壁见多发钙化斑;右侧胸膜腔低位处见少量液性密度影。
诊断结论:慢支、肺气肿伴感染;冠脉、主动脉壁钙化;右侧胸膜腔少量积液。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在经过几个疗程的输液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地缓解。
慢性病的管理在于长期坚持的过程,按照医生的医嘱、坚持足量足疗程用药,定期规律随访。治疗间断不仅会削弱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作用、并且擅自停药还容易导致气道炎症的反复、最后急性加重风险增加,需要患者在日后生活中对生活习惯的长期控制和对呼吸道及肺部的保护。
易患人群:
长期吸烟者: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和职业性尘埃者:如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等。
有家族史者:家族中有慢阻肺病史的人更易患此病。
中年以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阻肺的风险也会增加。
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力量训练:包括使用哑铃、阻力带等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
女性患者王某某,患者突感明显胸痛、呼吸困难,至我院就诊。经影像学扫查后发现患者两肺部均有感染,伴右侧少量胸腔积液,且合并有心衰、呼衰、口唇及指甲紫绀、杵状指的临床反应,诊断为“肺炎”,收入我院。
影像学检查两肺部均有阴影
患者在面罩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74%
患者口唇紫干、杵状指
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胸痛、胸闷或呼吸困难等情况,治疗效果显著,生活已能自理。
79岁男性患者姚某某,因诊断为“肱骨外科颈骨折”收入我院,但在经过全面检查后发现患者患有肝硬化腹水以及胸水,需要优先治疗才能完成进一步手术。
治疗方案:呋塞米+螺内酯利尿,补充人血蛋白来减少腹水,同时给予护肝,监测电解质,定期复查腹部彩超及胸部CT,了解腹水及胸水情况,一直到症状消失。
腹水治疗前B超影像
影像表现肝前、肝周、脾周及腹腔内见液性暗区,较深约85mm。
腹水治疗后B超影像
患者出院后复查,影像表现腹腔内未见明显游离液性暗区。
胸水治疗前影像
治疗前磁共振影像表现两侧胸腔内见片状液体密度影。诊断结论是两侧胸腔有积液。
胸水治疗后影像
治疗后磁共振对照治疗前CT片胸腔积液基本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