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作为支撑我们身体肌肉的框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预防保护骨骼健康需要尽早做起。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是通过多个对骨密度产生影响的因素研究分析,其中最具特殊性的影响因素是人的年龄和体重。
利用这个计算工具我们可以判断自身的骨密度数值。
OSTA指数=(体重-年龄)×0.2
通过对骨密度T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自身的骨质处于哪一阶段,如果已经出现了骨质疏松就要及时防护,情形严重的需要尽快就诊。
▲骨密度结果解读
骨质是否疏松取决于骨量
人体的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30~35岁人的骨量达到“巅峰”,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达到峰值后,骨量会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在40岁以后骨量开始缓慢地减少。
▲人体骨量变化图解
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除了影响骨密度的最重要的年龄和体重两大因素以外,还有众多因素会减少我们的骨量。
•性别(绝经期后女性尤为突出)
•体型
•有骨质疏松的家族史
•45岁以下过早绝经
•神经性厌食症或贪食症
•低钙饮食
•药物影响(如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一些治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药物)
骨量越多,骨质丢失的时间和速度也会相对较晚、较慢。因而我们需要提早开始“存骨量”,为我们人生提供更多保障。
▲骨质疏松的众多因素
饮食对骨量的影响
1、刺激性食物
刺激性食物在食用的过程中会对人体的食道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吸收。血液无法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物质,骨骼就会缺失养分,骨骼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2、脂肪含量很高的食物
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对骨骼产生一定的侵蚀作用,同时会影响肠胃吸收营养。食用过多高脂肪的食物,还会造成营养不良,给骨骼带来很大压力。
3、钠含量很高的食物
人体对钠含量的吸收是有限的,食用过多钠含量高的食物会加速肾脏的排泄,从而导致钙物质迅速流失,影响骨骼生长。
▲正常骨与骨质疏松的区别
如何预防:
补充钙质
补钙是最简单、最有效地补充钙质的方式。可以通过每天喝300ml牛奶或者食用一定量的酸奶、奶酪等方式补钙。
▲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
深绿叶蔬菜富含钙质和维生素K,是补钙佳品之一。人体每天可以食用300~500g(约炒熟的蔬菜两盘)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芥蓝、生菜、卷心菜、西蓝花等。同时,保持低钠饮食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促进骨骼生长。
维生素D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钙的吸收,而缺少维生素D则会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适当的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有效地合成维生素D。
节制烟酒
吸烟、喝酒极易导致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酒精会弱化骨骼,过滤掉骨骼中的钙、镁和其他矿物质。保持良好的骨质就需要节制日常烟酒。
运动健身
骨组织的发育需要规律适当的运动,同时还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降低跌倒及骨折的风险。
适当的有氧运动和负重训练,如健走、慢跑、跳舞、骑自行车等中强度运动,以及哑铃、太极拳、八段锦等力量训练都能对骨骼产生很大的帮助,循序渐进,持之以恒。